陈亚平教授的论文在《“中央研究院”近代史研究所集刊》出版
2014年10月,历史系陈亚平教授的论文《雍正时期的风暴潮与政府应对》在台湾《“中央研究院”近代史研究所集刊》第85期出版。
本期共收录论文四篇:陈亚平著《雍正时期江浙风暴潮与政府应对》、赖毓芝著《清末石印的兴起与上海日本画谱类书籍的流通:以<点石斋丛画>为中心》、黄克武著《何谓天演?严复“天演之学”的内涵与意义》、张仲民著《晚清上海药商的广告造假现象探析》;及书评三篇:尤淑君撰《陈维新,<清代对俄外交礼仪体制及藩属归属交涉(1644-1861)>》、段炼撰〈Gloria Davies, Lu Xun’s Revolution: Writing in a Time of Violence〉、王超然撰《笹川裕史、奥村哲,<铳后の中国社会:日中戦争下の総动员と农村>》。
陈亚平教授的论文《雍正时期江浙风暴潮与政府应对》全文5万余字,叙述了雍正时期江苏、浙江沿海遭遇的两次风暴潮灾害,对江浙沿海特别是江南地区经济与社会生活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;苏州、杭州的米价达到了十八世纪前期每石1.5两的最高价位,危及清政府财赋中心的社会安定。清政府积极赈灾,自雍正皇帝以下各级官员都特别关注灾区粮食供给这个核心问题,将救灾重点放在平抑灾区粮价上,采取截漕平粜、跨省域采买、调拨仓贮协济、敦促开放区域粮食市场等措施。既注意发挥政府行政力量的调剂作用,又积极疏通粮食市场,在平抑粮价的同时,给粮食市场留有一定的赢利空间;鼓励商贩、政府与市场力量共同发挥,从而增加了灾区的粮食供应,有效缓解灾害对相关地区的粮价冲击。文章从清政府在这次灾赈中的表现说明,在十八世纪前期国家是灾后赈济的主要力量,也只有一个强势的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的有效组织,才能完成如此长期的大规模粮食调控。清代的各级官员能够较妥善地制定和执行相关的救灾规程,落实救灾政策,承担了当时体制下政府所能够承担的救灾责任。清政府借助市场力量开展灾害救济的选择,是对当时粮食市场供需关系理性认识的结果,也是中国传统荒政措施一个有效益的发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