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年5月17日,历史系青年学者论坛在E305教师举行,赵利文博士以《安多僧人朝圣五台山行为研究》为题进行专题报告。
报告的主要内容:宗教互动是清代社会汉族与少数民族文化交流的主要形式,朝圣行为最能体现这一互动的深度和广度,位于农耕与游牧之间的五台山为来自西北和北部的藏族、蒙古族等少数民族群体提供了理想的朝圣场所。蒙古人在五台山的朝圣活动是国内外学界长期以来关注的焦点,而对于安多地区僧人的朝圣行为未做详实研究。本文对清代朝圣过五台山的安多僧人进行了全面梳理,认为该群体的朝圣行为具有明显的时间特征、地域特征、籍贯特征、路线特征和身份特征。从时间特征看,朝圣时间呈正态分布,两次朝圣时间的间隔越来越短。从地域特征看,清前期,朝台僧地域分布较广,清代中后期,甘肃朝台的僧人数量明显占据绝优势,随后,部分青海僧人成为朝圣的次级群体。从籍贯特征看,蒙古籍僧人朝台热情更高。从路线特征看,所有僧人朝圣路线基本相近。从身份特征看,僧人呈等级性和平级姓两种现象。通过对整个朝圣行为的研究,报告提出两点结论:1.安多僧人的朝台动机不能一概而论,应当根据寺院群体区别看待;2.安多僧人的朝台行为多数具有偶然性,外在因素决定了可能的朝圣时间,布施者的邀请和驻京喇嘛是朝圣行为发生的催化剂。
与会人员对赵利文博士的报告进行讨论,并就该问题的研究思路、资料范围和理论概括等方面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意见。